金秋时节,渤海湾南岸,黄河三角洲腹地,30万亩冬枣迎来集中采摘季。硕果压弯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香气。9月26日,“枣逢金秋乐享丰收”滨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开幕式举行。这场延续了二十余年的节庆,不仅是一场属于枣农的丰收庆典,更成为观察中国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扇窗口。
“枣逢金秋乐享丰收”滨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开幕式举行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近年来,“中国冬枣之乡”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,围绕“产业增效、枣农增收”两大主题,加快冬枣产业转型升级,已形成集生产、销售、研发、储藏、物流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。2024年,沾化区冬枣产量达6.6亿斤,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,带动枣农人均增收2000元。一颗小小的冬枣,正成为当地百姓的“致富果”“幸福果”。
沾化冬枣迎来集中采摘季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盐碱地结出“致富果”
从一棵600岁“嫡祖树”到种遍半个中国
有关沾化与冬枣的缘分,当地流传着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。相传公元1400年(明朝建文二年)前后,燕王朱棣挥师北上,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。一日,大军突入沾化,百姓劫难当头。此时,一棵冬枣树上空突然电闪雷鸣,地上飞沙急起,大军见此,决定改道前行。这棵被百姓们视作“神树”的冬枣嫡祖树,目前就位于沾化冬枣研究所院内,至今仍枝繁叶茂。
“今年是个丰收年,冬枣嫡祖树预计可产枣500斤。”沾化区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告诉记者,这棵古树生长自明代,树根已历经600多年风霜。其间,树干虽曾枯死,但从树根处萌生的嫩枝,又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,已有300多年历史。“由于冬枣主要采用嫁接繁殖,作为全国唯一一棵沾化冬枣最古老的嫡祖树,她的‘子孙后代’已遍布山西、陕西、河北等全国19个省市。”
沾化冬枣挂满枝头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传说赋予文化底蕴,但现实挑战颇多。于洪长说,沾化地处黄河故道,广袤的土地盐碱化严重,“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”曾是当地农业的真实写照。然而,被誉为“百果之冠”的冬枣,偏偏在这片土地上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——不仅结出了甘甜脆嫩的果实,更富含19种氨基酸和维生素。在1935年版的《沾化县志》“物产”部分,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:“枣,为本县特产,有无核枣、金丝小枣、银丝小枣、铃枣、冬枣、帑枣、泼枣等名,与乐陵枣匹(媲)美,出口”。
于洪长回忆,为了守护盐碱地的生态环境,提升冬枣品质,沾化始终坚持绿色种植理念,推广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,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让每一颗冬枣都饱含“自然的味道”。研究所还持续开展品种改良与优化,培育出的“沾冬2号”,果实平均果重21.9克,不仅颜值高、皮薄肉脆、汁液多、口感香甜、营养更丰富,而且抗病害能力强、亩产高,成为推动冬枣产业绿色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“一枣一世界”——专属于沾化冬枣的品牌Logo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近年来,沾化大力实施“双增双提”工程,以“增加设施栽培面积、增加沾冬2号面积,提高产业质效,提高枣农收益”为目标,加快推进冬枣示范园区建设、旅游采摘长廊建设、沃土工程、品种改良、设施栽培等各项重点工作,成功叫响“一枣一世界”沾化冬枣新品牌。
自1984年散落在农家庭院里的56株百年珍稀冬枣树被发现以来,沾化区历经探索研究、示范推广、逐步壮大、规范发展、转型升级5个阶段,全区种植面积达30万亩,产区覆盖沾化区12个乡镇(街道)443个村庄,从业枣农达12.61万户,产量稳定在6亿斤。早在2002年,“沾化冬枣”就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;去年,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。
沾化冬枣成为当地百姓的“致富果”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技术革命进行时
从“靠经验”到“智慧冬枣”扬帆出海
产业规模做大了,如何让步入新时代的冬枣产业走得更稳、更远?沾化区的答案是:向科技要动力,以创新谋发展,开启冬枣产业的“二次创业”。
在沾化区下洼镇张王一村,山东四岸供应链有限公司建设的98个冬暖式大棚整齐排列,310亩冬枣已经提前一个月成熟。“大棚内搭建了智能检测设备,水分不够、肥力差或者温度过高,都会自动报警,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感觉、凭经验。”公司负责人孙志斌解释,冬暖式大棚实现了“被动蓄热+主动控温”,像黑色棉被一样的外墙在阻挡风的同时,还能储蓄日间热量;到夜间,则可通过棚面覆膜和保温被减少散热。
“如此一来,喜温的冬枣受天气影响小,虫害少,用药自然也会减少,不仅能提前上市,品质也更稳定、更健康。”孙志斌说,枣园目前已实现智慧化管理,每一盒冬枣都配有专门的二维码,只需扫一扫,即可清楚了解冬枣的详细溯源信息,包括种植、采摘、加工、运输等各个环节。“而且,公司运营期间,由村集体提供土地,农户出人出力种植、管理,收入按比例分成,三方都能从中获益。”
沾化冬枣标准化设施大棚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这样的技术革命正在沾化全面铺开。近年来,沾化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“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”,引进和培育相关专家,持续改进温棚冬枣栽培技术,推广了冬暖式大棚、棉被延熟棚、钢架春棚、智能阳光温室等技术。现在,沾化冬枣从每年6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,加之3个月的冷藏保鲜期,鲜食冬枣足有8个月的货架期。
智慧大棚里,气象站、枣园监测仪、土壤环境监测仪、诱虫灯、水肥一体机等设备一应俱全,实现了气象监测、虫情监测、土壤监测、水肥一体化监测、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化管理。农户只需轻点手机上的APP,就可以随时掌握枣园的土壤温度、湿度、虫害种类和虫口密度等指标信息;卷帘、浇水、补光、放风等农事操作,均可一键启动……这样的“高科技”种植场景,在沾化区并不鲜见。全国第一个智能阳光温室冬枣大棚也是在沾化建成。
枣农将冬枣装车运出大棚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为了进一步打造沾化冬枣的品牌优势,沾化区还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工程。通过构建统一技术、统一组织生产、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“四统一”格局,推动沾化冬枣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实现标准覆盖。“2020年,‘沾化冬枣’作为全国唯一一个‘中国地理标志’冬枣产品,有史以来首次出口至美国。”于洪长说,这也意味着“沾化冬枣”通过了美国193项检测指标。
据了解,目前,“沾化冬枣”已成功出口至加拿大、荷兰、新加坡、泰国等17个国家,2024年出口冬枣2600余吨,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。
一颗冬枣的“破圈”之旅
从单一鲜果销售向全产业链模式迈进
在滨州市沾化区龙飞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成熟的冬枣经过清洗、蒸熟、拌专用酒曲、发酵与蒸馏等多道工序,历时约半年,最终酿制成冬枣酒。“从研发到第一瓶酒上市,我们花了近5年时间。”公司负责人徐效林说,与普通白酒相比,冬枣酒口感独特,且保留了冬枣的营养成分。如今,公司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,年销售约50万吨。
冬枣原浆。新京报记者揭明玥摄
冬枣酿酒只是沾化延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。在当地,冬枣早已不只是一颗鲜果。枣糕、枣花茶、枣芽茶、枣醋、冬枣功能性食品……越来越多的深加工产品出现在市场上,备受消费者青睐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沾化已培育涉枣企业30余家,开发了10余种枣类创新产品,年消化非商品果达3万吨。
枣农们正在分拣冬枣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有了好产品,还得卖出好价钱。眼下的沾化区,冬枣电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。全区冬枣电商、微商多达3万余家,覆盖抖音、京东、淘宝、快手等全部主流平台,并加强与“与辉同行”等知名直播团队合作,创新销售模式。去年电商销售的冬枣占总销量50%以上,达3.43亿斤。
推动冬枣产业“接二连三”融合发展中,文旅融合成了“新增长点”。多年来,沾化区持续举办枣花节、冬枣节、冬枣文化论坛、冬枣书画摄影展赛等特色活动,开发了“冬枣观光游”“冬枣采摘游”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,聚焦冬枣这一载体传播地域文化,讲好“沾化冬枣故事”。以冬枣采摘园景点为主体打造的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,更是获评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”,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体验“摘冬枣、品枣宴、赏枣文化”。
在沾化区黄升镇大新村“沾化冬枣”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,游客在采摘冬枣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记者了解到,今年国庆期间,作为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开幕式的举办地,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将举办“趣享时光·悦见金秋”乡村游、第二届电商直播嘉年华、“一枣一视界”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展览开幕式、特色市集等多项活动,进一步擦亮“沾化冬枣”特色农产品名片,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,打造“冬枣产业名城”。
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活动现场。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
以本次特色市集为例,现场不仅将展示蓝印花布、渔鼓戏等沾化特色非遗项目,更有枣木雕刻、冬枣原浆、枣编技艺、冬枣图案剪纸等众多包含“沾化冬枣”元素的创新产品集中亮相。沾化区枣木雕刻第五代传承人丁国勇说,沾化冬枣木耐腐耐磨耐虫蛀,木质坚硬,用其制作成枣木家具、枣木雕塑、枣木手串等,价格随即就能翻好几倍,从百元到万元不等。
本届冬枣节开幕式上,沾化区委书记赵东表示,沾化历届区委、区政府始终将冬枣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用心培育,特别是近年来,强力实施“双增双提”工程,成功研发10余种种质资源,做到“全国独有、沾化特有”。同时,全面推行精细化、标准化管理模式,深耕高端市场,延伸精深加工、文旅融合,预计今年产业产值近80亿元。“我们真诚欢迎广大客商和各地游客来沾化观光考察、投资兴业,携手共绘合作发展新愿景。”
新京报记者揭明玥
通讯员贾海宁李秀玲